前言:
余自八十岁后,双目模糊,已不能再读书,但亦不忘时有所撰述。一九八一年之秋,迄于八二年之夏,为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诸生开讲周濂溪《易通书》及朱子吕东莱所合编之《近思录》。随讲随作劄记。又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一书,字体大,略能诵读,亦写为劄记。合编为《理学三书随劄》。于余间撰宋明理学概述,及所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自宋以下有关理学诸篇,以及《朱子新学案》一书,或有重复义,或有新出义,读者合而观之,亦可见余对理学见解之一斑。
余又同时有《论文化传统中之士》上下两篇,亦附编于本书之后。窃谓自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特有士,乃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征。两汉以来之儒林,宋明以下之道学,皆士也。即道释两家中亦多士。明于其所以为士,乃知其所以为学矣。亦合而观之,乃庶知中国学术之大统。再以会合之于中国历代之史实,则知凡学之成体,亦必兼有其用矣。其所为学之是非得失,高下大小,则必凭史实而衡定之。又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一文,为余应美国在夏威夷召开世界朱子哲学会议之邀,未克出席而作。时为一九八二年七月。又《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一文,为余应香港中文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之邀而作。时为一九八三年四月。此两文亦并附于后。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夏钱穆识于台北士林之外
双溪时为八十九年之诞辰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台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更多)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台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更多)
序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周濂溪《通书》随�
《近思录》随�上
《近思录》随�下
附录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
......(更多)
朱子引胡氏语,以舜至晏平仲诸人之具体行事说之,则本旨自显。又谓到颜闵地位,方知得此味,但又未到安处。则中国学人求知,亦显与西方哲学家求知有不同。到了知处,犹未到乐处,则又显与西方哲学境界有不同。故西方哲学与史学分,中国则绝无此分。而朱子主张格物穷理之精义,亦由此见。若定要把中国人所用道德二字,分立为道德哲学,则自见与中国传统意见大有乖离。
朱子又曰:“道不可须臾离,当参之于不可离不能离之间。”今按:道不可须臾离,乃警戒人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不可离即是不该离不当离之意。何以又却说不能离,此又杂道家义。人生即沉浸在大道中,虽欲离却离不去。此显与儒家义有不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