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贯通四十余年学术理路,一部广阔视野的人类学、社会学前沿作品。
★ 剑桥院士、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继福柯与库恩之后,对世界观演变历史与趋势的新研究。
★ 中国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大国崛起》《华尔街》等纪录片导演 李成才重磅推荐!
★ 学术界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宝藏教授最新力作,中文版重磅来袭!以通识视角讲述前沿跨学科知识,带你领略学术魅力。
★ 从历史到人类学,从英格兰经验到全球文明,麦克法兰以四十年学术积淀,重新定义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带领我们借助对历史的体验和认知,以及我们所实践的历程,来解释、确认和理解当下发生的事物。
★ 译者为麦克法兰学生和好友,最大程度保留原著的思辨节奏与叙事魅力。适合对人类学、社会学及文明史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推荐给追求“跨界思考”的深度阅读者。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化圈的世界观变迁,借助人类学、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不同文明的思维体系如何映射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和历史脉络,并随着技术和权力关系的演变而悄然改变。
书中特别关注了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迁,同时讨论了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进,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通过比较研究,本书挑战了我们对时间、进步和历史的传统认知,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深层结构,从而获得对历史思想转变及其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新洞见。
人们只相信和接受那些符合他们思维范畴和生活经历的解释。随着社会的变迁,他们倾向于不断创造和重塑自己的意义体系。人们不断修改对过去的认知,以适应当前的处境。
----------------------------------
【推荐与赞誉】
这是一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书。它让我们在今天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能够登上高山,俯瞰整个世界,放开视野,回望半个千年历史,从中洞察世事演变的大规律、大趋势。细细品味,可以从中汲取大智慧。
—— 李伯重 中国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我是麦克法兰先生的拥趸,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中,对中国问题充满善意与好奇者,麦先生是其一。他用文字诠释文明,也用脚步丈量文明,穿梭不同的区域,思考不同的文化,比较不同的文明,以历史学、人类学为主要工具,辅以社会学、经济学,描绘我们生存的图景。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之多,在众多学者中实属罕见,这一次他又给予中国文化特殊观照。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当下世界为何拥有今天这样的面孔,世界上无数学者,带着种种工具,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很努力地描绘着。麦先生把这些描绘用一种力量加以串联,一张张拼图,构成一幅图景。这幅图景,有过去,有现在,也有未来。
—— 李成才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大国崛起》《华尔街》等纪录片导演
没有人想要理解工业化世界的重大现代变革,却可以不去研究麦克法兰的卓越学术成果。
—— 詹姆森·Q. 威尔逊(James Q. Wilson),《华尔街日报》
......(更多)
作者简介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1941—)
英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及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在剑桥大学执教40余年,曾任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主任。长年致力于英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专注于比较研究现代世界的起源和特性,涉猎东亚、西欧等多个文化区域。已出版30余部著作,代表作有《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反思剑桥》《文明的比较》等。
译者简介
秦雨晨
写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编有英文书籍《回应自然的艺术》(Art in Response to Nature)与《我的东方之旅》(My Journey Eastwards)等。
......(更多)
中文版序言 I
序 言 V
人类学家的观察 001
为什么希腊人崇尚理性,而中国人讲究圆融?
上帝和“天”有什么不同?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中西方文明?
罗马法的遗产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西方?
英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流动基因从何而来?
第1章 世界观的变迁 021
为什么社会科学总是把历史分成几个固定阶段?
新理论为什么会取代旧理论?
人类如何从一种世界观转向另一种世界观?
库恩的“范式”和福柯的“知识型”区别何在?
第2章 时间的发明与社会塑造 043
不同社会对时间的认知有什么本质区别?
时间观念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时间概念如何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
人类如何通过历史叙事来解释和理解当下?
第3章 回答“世界为何如此”的三种方式 067
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循环、进步和结构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观?
“进步”和“进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进化论为什么认为社会发展有固定的阶段和方向?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每个时代的“世界观”?
第4章 从历史到当下的转变:人们开始关注“此时此地” 081
为什么社会科学家开始把社会当作机器来分析?
当西方不再主宰世界,理论家们改变了什么?
为什么进化论在19世纪兴起并获得广泛认同?
为何19世纪的欧洲人坚信自己站在进化顶端?
第5章 时间观念的线性化 091
欧洲为何抛弃了“历史是个轮子”的观念?
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开始区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
欧洲为什么开始“向前看”,而不是像其他文明一样“向后看”?
河流和轮子,哪个更像时间?
第6章 欧洲的进步信仰 103
为什么印刷术让人类开始相信“知识会进步”?
嘀嗒作响的钟表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时间感?
为什么新大陆的发现让欧洲人不再迷信古人?
航海探险改变了什么?
第7章 18世纪苏格兰边陲的思想革命 125
“进步”概念如何改变了18世纪人们的世界观?
为什么最有创见的思想家反而出现在边缘地区?
苏格兰高地与低地的冲突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理论?
从“循环”到“进步”的转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化?
第8章 法国启蒙运动的衰落 141
法国思想家们为何热衷于研究和借鉴英国的发展模式?
从18世纪到19世纪,“进步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从悲观转向谨慎乐观?
托克维尔如何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找到平衡,重新审视进步的可能?
第9章 19世纪的人类如何重新认识自己 151
新的地质发现和考古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
为什么达尔文迟迟不敢发表《物种起源》?
西方如何从与亚洲平等的力量,转变为19世纪的全球主导者?
为什么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会在帝国扩张的时代蓬勃发展?
第10章 新“宗教”对世界的重塑 171
进化论如何成为基督教的“替代品”,给维多利亚时期的知识分子提供新的信仰和世界观?
进化论思想如何被用来为帝国主义扩张提供“合理化”解释?
“白人的负担”这一概念如何体现进步论的双面性:破坏与重建?
为什么19世纪的人类学和社会科学与帝国扩张紧密相连?
第11章 19世纪人类学中的偏见与傲慢 191
“原始人”真的缺乏道德感和智力吗?
为何西方要把其他文明都纳入进步的阶梯?
传教士是如何“创造罪恶感”的?
为什么西方会把肤色和文明程度联系起来?
为何要回顾这段充满偏见的历史?
第12章 结构主义对进化论的否定 219
传播论如何动摇了进化论“单线发展”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会颠覆西方的进步信念?
为什么马林诺夫斯基会认为所有社会都是平等的?
新范式如何改变了学者们看待“原始社会”的方式?
第13章 结构主义取代进化论成为主导范式 241
为什么人类学研究从“扶手椅”转向了田野调查?
殖民主义的变化如何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
为什么这一时期的社会科学转向微观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西方对“野蛮人”的看法?
第14章 进化论的再次兴起 265
二战后的政治经济变革如何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
为什么功能主义在这一时期开始重新关注历史和进化?
新进化论与19世纪的进化论有什么不同?
技术革命如何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
对1982—2023年变迁的反思 277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