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识:意识的发明》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生物演化过程。作者尼古拉斯·汉弗莱运用跨学科的方法,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提出了意识,尤其是现象意识,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突破。汉弗莱在书中构建了一个意识演化的理论框架,他指出,意识起源于感觉的反馈环路和神经系统的自我纠缠。这种机制为生物赋予了明确的主体感和自我感,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升生存机会。此外,汉弗莱还强调了温血性在意识演化中的关键作用。温血性使得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祖先能够摆脱环境温度的限制,从而发展出更大、更复杂的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书中通过丰富的实验证据和观察结果,论证了非人类动物,如黑猩猩、狗等,也具备一定程度的意识,并展现出与人类相似的行为特征,例如自我认知和情感共鸣。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时,汉弗莱提出未来有可能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创造出具备意识的机器人。他同时指出,意识不仅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还是生物协作和社会互动的基础。最后,作者从伦理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人类对待有情识生物的责任。他主张基于现象意识的道德关怀,认为我们应当尊重和善待那些能够体验主观感受的生物。整本书融合了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为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演化过程提供了新颖且深入的视角。
......(更多)
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荣休教授,当代意识研究领域内顶尖的理论心理学家,专注于人类心智和意识的演化,是“社会智力功能”(social function of intellect)理论的提出者,他曾与戴安·弗西(Dian Fossey)一起在卢旺达研究山地大猩猩,并根据研究结果首次证明猴子在脑损伤后存在“盲视”现象。他出版的著作包括《重获意识:心智的发展篇章》(Consciousness Regained:Chapt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d,1983)、《内在之眼:演化中的社会智能》(The Inner Eye: Social Intelligence in Evolution.,1986)、《一个心智的历史:演化和意识的诞生》(A History of the Mind: Evolution and the Birth of Consciousness,1992)、《信念的飞跃:科学、奇迹以及对超自然安慰的探索》(Leaps of Faith: Science, Miracles, and the Search for Supernatural Consolation,1996)、《看见红色:一项意识研究》(Seeing Red: A study in consciousness,2006)、《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Soul dust:The Magic of consciousness,2011)、《情识:意识的发明》(Sentience: The Invention of Consciousness,2022)等。他曾获得马丁•路德•金纪念奖、英国心理学社会图书奖、普芬道夫奖、国际心智与脑奖等多项殊荣。汉弗莱是一位古典修养深厚、人文情怀浓郁的科学家,是《边锋》(Edge)主编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提出的“第三种文化”(The Third Culture)的典范。拉马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称赞他“兼具雪莱、济慈的浪漫精神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犀利智慧”;欧文·弗拉纳根(Owen Flanagan)说他“极富创意地将认知神经科学、文学以及哲学中的诸多工作融合在一起”。
......(更多)
......(更多)
......(更多)